星期六, 8月 30, 2014

錯在哪裡?

劉天賜個人專業 錯在哪裡? 網上發文諷剌無線劇集說到:『睇TVB劇,實估到之後嘅劇情發展。有網民就好有心思咁整左個TVB電視劇生成器,等大家可以清楚知道各種必會有嘅情節同結局,梗係有主角都必備失散尋親、三角戀再煮個麵你食…等嘅情節。』 為文的人是普羅觀眾嗎?看來極是,他歸納出『主線』、『副線』、『必要硬塞劇情』、『矛盾破解三寶』、『結局』等『程式』似乎觀察非常入微,也是作者諷刺連續劇僵化了劇情的大傷囗!僵化,便是套公式,招式用老了,幾捧的公式套路皆令人看膩了,便失去興趣『追』下去,連續劇之及引,乃是充滿疑惑,使受眾將信將疑,好奇心追看,始產生『雪球累積效果』,一集比上一集更多觀眾收看,口碑至為重要! 劇情何以淪為『程式化』?變成位位觀眾都猜度到的進程呢? 很顯淺了,就是不以『人物性格發展劇情』,編劇只『度橋』卻不顧劇中主角該具的性格,究竟這個非常獨特而有趣味的性格,會不會做這件事,即是,會不會發展這段劇情! 記得國內大導演張藝謀在《十面埋伏》的making of中記述,他召集了編劇們會議,並不是『度橋』,而是商討劇中主要角色的性格,人物性格訂立得好,有其獨特性,有其社會世代的代表性,也與其他主要角色有潛在的衝突性,則後面按照人物性格發展的情節便『順產』,非常容易而且合情合理地發生。 我們常言:『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人情,道理位位觀眾心裡有數,當他們在劇中開始之際,認識了主要角色,心中便對這個角色產生了認同,或已經『代入』他/她的性格裡,替他/她著想,依據其性格思路去想,或按照其性格對人對事作出反應。觀眾亦『進入』了角色!假如,角色的性格不隱定,或者編劇隨意為了橋段而更改其性格,又或者在初步建構性格時粗淺,不穩定,便令到性格飄忽,觀眾無從捉摸,或錯誤捉摸。這時,出現『犯駁』、『不合理』、『夾硬來』之弊病了。 不好好設計電視劇主角們性格,便下筆注重『橋段』,少不免犯駁,於是寄託於曾經成功的『橋段』,又不理會此橋段合不合適主角性格,他們會不會如此反應?於是,觀眾被迫觀看『重覆又重覆』的,換湯不換藥的『老橋』,『老處境』,以至三十年不改動絲毫的『老性格』。 電視連續劇『生成』有其規律,而不是『生成』程式。生成規律源於戲劇規律,加上此時此地的『情懷』、『情況』、『情感』。既要有豐富的娛樂性,也必須具備作者(監製、編審、導演、編劇共識)的主題。金主,資本家,老闆可以不知,創作人員不可或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