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三, 12月 17, 2014

『英雄』末路

何謂英雄?才能勇武過人者。洋英雄早出於希臘神話,如普羅米修斯Prometheus,乃古希臘悲劇之父埃斯庫羅斯 Aeschylus的創作。普羅米修斯之成為英雄,因為他敢於盜火,將火,這人類生活必備的帶到凡間,令到人類生活突破野獸的身份。但是他犯了天條,被宙斯施以最永久最殘忍的懲罰,兇惡的惡鷹啄食他的肝臟,卻不致死亡,啄後,肝臟又復生,再受折磨,直至永遠。雖然後來赫拉克勒斯Hercules救了他。 洋英雄的可敬,第一,在於他敢作敢為,滔天大膽盜取太陽神的聖物!第二,他願犧牲,抵償『罪過』,死不認錯,準備捱永遠的折磨,非同小可! 神話歌頌人類一種獨有的精神,為了正義,願意接受犧牲。(痛苦折磨及失去生命)這是勇武過人之處,也是凡夫俗子只識欣賞,不願力行的大事。 香港,人稱『英雄地』。此『英雄』並非彼『英雄』!能夠乖巧地取得成功(獲取有形無形利益)便是英雄!成功的定義在於得到利益!普羅米修斯便不是『英雄』了。香港式英雄特點在萬人敬仰於其權勢。英雄地,就是決戰權力的戰場,勝利一方乃英雄,不管採用什麼手段。這個『英雄意識』在印刷傳媒、電子傳媒不斷高歌唱好中成長,這一代年輕伙子,已經視權力(金錢)是『英雄』了。 英雄有責任感,擔帶起眾人利益,自命英雄的有嗎?心口有個勇字,『匹夫之勇』便以為是英雄。算是哲古華拉,算什麼英雄,為『革命』而革命,玩世而已。做大事有頭無尾,撩撥起火頭,然後不知如何控制,繼而落荒而逃,算是『英雄』嗎? 自以為有領袖魅力charisma,說到英雄魅力,更令『香港眾英雄』慚愧了!最後一位有魅力的人,似乎是司徒華了。彭定康此人,天生有奸相,『魅力』只覺得不合口胃吧。近年來,本土影視界,體育界,政壇,歌壇…所謂『公眾人物』、『社會聞人』、『貴介要人』無一有吸引眾人魅力,或者令眾人口服心服的。很多自以為有魅力者,從來不知群眾,妄言領導群眾,人家偏偏不聽閣下之笛!進退失據,如何走上政治險途。 尤其中國人心底裡要求的英雄條件實在繁多,(歷史上真英雄太多了)要求有高尚的道德情操,仁者,要求有無畏的勇氣,包括道德勇氣與處事的果斷,也要求具有不能筆墨言喻的外表,威儀,神態,口才,目光。這些條件都不能在今天任何公眾視野中得見。反而,見到大班『狗熊』俗不可耐的男女,口甜舌滑、牙尖咀利、橫蠻狼唳、亂嗡無謂,指鹿為馬…一時惡形惡相請恕不能盡錄! 常言:亂世出英雄,如今梟雄也走不出一個!又言:少年出英雄,現在『少年英雄』成什麼樣子?裝成英雄逃不過眾人眼睛! Lau Tinchi

星期日, 11月 23, 2014

張藝謀說高倉健

大陸有記者前兩年訪問張藝謀,張藝謀說起一些跟高倉健拍戲的事情,後來因為跟主題關係不大,文章出街的時候刪掉了這段內容。最近高倉健逝世,作者將這段內容在網上發表。 張藝謀說,他們在雲南拍「千里走單騎」的時候,有一天高倉健的戲份拍完了,他吩咐工作人員先請高倉健回酒店休息。工作人員去了一會回來說,老爺子不肯走,因為導演跟工作人員都沒有收工。拍攝工作又進行了三個小時,高倉健站在一棵樹下看着,也站了三個小時,直到大隊收工,他遠遠對着導演一鞠躬,這才上車離去。 在拍攝期間,製作組問高倉健生活上有什麼需要,他要求每天幫他買一束鮮花。後來張藝謀進了他酒店房間才知道,他隨身帶着一張小時候全家跟母親一起拍的生活照,無論到哪裏拍戲,一到目的地就會將照片供在酒店客房裏,每天換花,以寄對母親的思念。 在雲南拍戲太陽很大,劇組安排了一個小工專為休息時候的高倉健打傘遮蔭,一開始他拒絕,導演就告訴他,怕太陽拍臉曬黑了不連戲,這樣他才接受了這一項遮蔭福利。打了三天傘,他向小工鞠躬道謝,說辛苦了,然後脫下手上的名錶送給他,感謝他的服務。 這種事情,在中國演藝圈未曾見過,高倉健的人品和專業精神,就在這些點點滴滴的小事中顯露出來,令中國同行先是吃驚而後敬佩,有沒有學上一丁半點,那就另當別論了。 李純恩

星期一, 11月 10, 2014

四心

這一兩年,尤其這一兩月,我們看到香港愈變愈差,愈來愈淪落,染紅、涉黑,是非黑白更加混淆。一切怎麼與我們從小接受的教誨和價值觀完全顛倒,殺人放火金腰帶,修橋補路無屍骸──善惡扭曲。 最大的變化,是人漸漸沒有羞恥之心。從689騙位籌組狼班子起,社會撕裂且互鬥。每見亂局,他都皮笑肉不笑;每遭揭發醜聞,他裝作根本沒發生過。因為「無恥」。 正常人都有羞恥之心,做了錯事壞事虧心事,會臉紅慚愧,反省自責。知恥近乎勇,不知恥則近乎賤。但一個一個蹦出來的小奴才,都跟大奴才同等貨色,物以類聚。 記得很久以前讀過孟子,他道:「無惻隱之心,非人也;無羞惡之心,非人也;無辭讓之心,非人也;無是非之心,非人也。」這「四心」,是仁、義、禮、智之端。不覺「偉大」是因為日常生活言行潛移默化,做人就會很自在──有些人,特別是有一個人,面對羞辱若無其事,可怕在於不認為自己有錯還千方百計掩飾偽辯,還威逼利誘率眾指鹿為馬,扼殺一整代人的理想。這樣無恥怎能目之為人?以後轉稱「牠」。 李碧華

星期三, 10月 29, 2014

Humans of New York - Tom Hanks

"So get this. I'm driving down Park Avenue one day and this guy waves for me, so I pull over and I ask him where he's going. He tells me 74th street, and I tell him that's too far for me, because my shift just ended, so he says 'thanks anyway' and walks away. But then I think about it, and I start feeling bad for the guy, cause hey-- I got a conscience. So I call him back to the cab and tell him to hop in. And he gets in the car all excited, all animated, and he's talking about all these things. But he's got his cap pulled down way over his eyes, so I can't see who it is. But pretty soon I start to recognize his voice. And when we get to a light, I turn to him, and I look him in the eye, and I scream: "WIIIIIIILLLSSSSSOOOOOOON!!!" And that really got him. He started laughing hard. He sees that I've got this Ferrari hat on, and a Ferrari shirt too, so he starts calling me 'Mr. Ferrari.' The whole ride, he keeps calling me 'Mr. Ferrari.' So after we get to his destination, we snap a quick photo, and he goes on his way. And I think that's it. But that's not it, cause get this. Over the next few weeks, I just happen to randomly pick up people that know him. People who have acted with him before, people who work with him. And every time, I tell them: 'Tell Mr. Hanks that Mr. Ferrari says 'hello.'" Every time I say that. Then one day I'm driving, and I get a text from one of the people that I'd driven, and it says: 'Mr. Hanks wants to invite you to see his Broadway show.' So I bring my lady to the show, and we get to go backstage and everything, and after the show, we're waiting for him in his dressing room, and he walks in and screams: 'Mr. Ferrari!' Can you believe that story? And you wanna know the craziest thing? The name of his show was 'Lucky Guy.' How crazy is that? Cause that was me. A lucky guy!"

星期二, 10月 21, 2014

前人種樹後人享

21/10/2014 簡單.生活 魏綺珊 「一棵上百年的大樹,可以賣出80萬日圓,如果砍掉整個森林,就可以做億萬富翁。」青年說。老人家回答:「你不能只顧自己的眼前利益。我們現在享有的是祖先留下來給我們的成果,如果砍掉所有樹木,後代子孫怎麼辦?林木業是一行很奇怪的行業,我們現在努力種植栽培,到有收成時,我們都已經死掉。」 這是一段來自日本電影《戀上春樹》的對白,令我對林木業有多一番看法。世代得以生生不息,一切都要靠循環好好利用,否則資源很快便會滅絕耗盡。 如果人人都只顧自己的眼前利益,享盡榮華富貴,用盡一切所有的資源,下一代將會很可憐,不過,有些人認為反正都不知將來怎麼樣,怎顧得那麼多?今朝有酒今朝醉。他們可能也不明白,今天能夠享用的成果,都是前人鋪的路,不是自己這一刻打拼就能積聚得來。前人種樹後人享,下次經過百年大樹,感謝前人所做的一切,才讓你可以在大樹下好好乘涼,讓環境變得美好,為了未來,同樣要為下一代種樹。

星期三, 9月 24, 2014

不講文明禮貌的真正原因 (日本人看中國 - 麻生晴一郎 日本作家)

我們外國人經常說中國人不懂禮貌。的確,我在大陸買火車票、過馬路、坐地鐵的時候,常常感受到中國人不講文明禮貌的現象。 但我不認爲中國人不懂禮貌。比如說,常住在日本的中國人,他們大都是至少比我講文明禮貌。 而且我還不認爲大陸中國人不懂禮貌。他們都很清楚請客的時候如何接待客人。我住在中國朋友家的時候常常看到,他們把我住的房間打掃的很認真、很乾淨,吃飯時候對我很熱情、很細心,每次都讓我非常滿意。中國人請客的時候,他們真的講文明禮貌。家裏是非常乾淨,因爲家裏是「我們自己的空間」。這些是日本人無法仿效的。 但我一旦離開了朋友的家,就進到了外邊的「異空間」。路上到處有垃圾,很多人和很多車不考慮其他人的存在,街上沒有文明禮貌的狀態。我每次去大陸,都有這些經驗,感到家裏和外界存在那麼大的差距。以前我也認爲他們不懂禮貌,後來我改變了想法。現在我認爲,他們不是不懂禮貌,而是他們不認爲公共場所等外界是「我們自己的空間」。 中國有很多叫公共場所的地方,但這些公共場所是跟外國人叫的公共場所有些不一樣。我認識的一個中國人市民活動家,他從事環保方面的活動。十幾年前,他剛開始活動的時候,看到離辦公室不遠的郊區農村裏存在嚴重污染,他認爲「環保活動從身邊開始」,想跟當地的村民朋友們一起做掃地的志願者活動。可是過一會當地政府的人員來問他「你是哪個支部?」。雖然他詳細地說明自己的職業也不能讓政府人員放心,最後警察來,帶他去派出所,命令以後不能再做這些活動。 在國外的話,掃地的志願者活動是值得稱讚的事,不可能被警察帶走。但在中國,特別在農村,「公共」是政府的別名。家裏以外所有的場所,例如道路、公園、停車站、山河、公司、學校等,都是政府管理的公共場所。關於這種公共場所,如沒有當地政府支持的話,村民沒有一切權利和責任。他們不可以做什麼,也不必要做什麼。這樣的話,他們不能把這種公共場所視爲「我們自己的空間」。 所以,我認爲做一個講文明禮貌狀態的最有效辦法是每個人都要有「我們自己的空間」的意識。從事研究中國各地的基層自治等活動的民間機構「北京新時代致公教育研究院」,最近他們在北京市通州區的一部分地區,開展「禮儀講座」等活動。他們也通過那些活動重視培養當地居民對自己居住區的公共意識。最近幾年中國普通公民的公共意識越來越高,實際上我經常碰到有些中國人批判缺少禮貌的現狀,他們自己也非常有禮貌。我認爲這些意識也促進中國的民主化。 但講文明禮貌的路還很長。如果一半以上的中國人支持民主化,他們行動起來的話,可能達成民主化。但一半以上中國人的支持和行動也不能形成「講文明有禮貌的狀態」。比如說,排對等的行動方式需要至少90%以上的人遵守爲前提。即使60%左右人遵守也沒什麼效果,只會更混亂。實現「有禮貌的國家」是比實現民主化國家需要更長時間。

星期五, 9月 19, 2014

星期四, 9月 18, 2014

Book: 空白

空白 作者: 井上雄彥 Pg:204 井上雄彥擺脫寫作障的心路歷程

Book: 武士道十六歲

武士道十六歲 作者: 譽田哲也 Pg:329 伸延閱讀: 宮本武藏五輪書 還有 武士道十七歲, 武士道十八歲

Book: 希特勒回來了 Er Ist Wieder Da

希特勒回來了 Er Ist Wieder Da 作者: Timur Vermes Pg: 364 突然完書,不知老希最後如何啊。

星期六, 8月 30, 2014

錯在哪裡?

劉天賜個人專業 錯在哪裡? 網上發文諷剌無線劇集說到:『睇TVB劇,實估到之後嘅劇情發展。有網民就好有心思咁整左個TVB電視劇生成器,等大家可以清楚知道各種必會有嘅情節同結局,梗係有主角都必備失散尋親、三角戀再煮個麵你食…等嘅情節。』 為文的人是普羅觀眾嗎?看來極是,他歸納出『主線』、『副線』、『必要硬塞劇情』、『矛盾破解三寶』、『結局』等『程式』似乎觀察非常入微,也是作者諷刺連續劇僵化了劇情的大傷囗!僵化,便是套公式,招式用老了,幾捧的公式套路皆令人看膩了,便失去興趣『追』下去,連續劇之及引,乃是充滿疑惑,使受眾將信將疑,好奇心追看,始產生『雪球累積效果』,一集比上一集更多觀眾收看,口碑至為重要! 劇情何以淪為『程式化』?變成位位觀眾都猜度到的進程呢? 很顯淺了,就是不以『人物性格發展劇情』,編劇只『度橋』卻不顧劇中主角該具的性格,究竟這個非常獨特而有趣味的性格,會不會做這件事,即是,會不會發展這段劇情! 記得國內大導演張藝謀在《十面埋伏》的making of中記述,他召集了編劇們會議,並不是『度橋』,而是商討劇中主要角色的性格,人物性格訂立得好,有其獨特性,有其社會世代的代表性,也與其他主要角色有潛在的衝突性,則後面按照人物性格發展的情節便『順產』,非常容易而且合情合理地發生。 我們常言:『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人情,道理位位觀眾心裡有數,當他們在劇中開始之際,認識了主要角色,心中便對這個角色產生了認同,或已經『代入』他/她的性格裡,替他/她著想,依據其性格思路去想,或按照其性格對人對事作出反應。觀眾亦『進入』了角色!假如,角色的性格不隱定,或者編劇隨意為了橋段而更改其性格,又或者在初步建構性格時粗淺,不穩定,便令到性格飄忽,觀眾無從捉摸,或錯誤捉摸。這時,出現『犯駁』、『不合理』、『夾硬來』之弊病了。 不好好設計電視劇主角們性格,便下筆注重『橋段』,少不免犯駁,於是寄託於曾經成功的『橋段』,又不理會此橋段合不合適主角性格,他們會不會如此反應?於是,觀眾被迫觀看『重覆又重覆』的,換湯不換藥的『老橋』,『老處境』,以至三十年不改動絲毫的『老性格』。 電視連續劇『生成』有其規律,而不是『生成』程式。生成規律源於戲劇規律,加上此時此地的『情懷』、『情況』、『情感』。既要有豐富的娛樂性,也必須具備作者(監製、編審、導演、編劇共識)的主題。金主,資本家,老闆可以不知,創作人員不可或缺也。

星期三, 7月 23, 2014

幼稚生通識

劉天賜個人專頁 第一屆全港幼稚園通識問答比賽,有200多間幼稚園參加。經過首輪遴選後,16間學校成功進入決賽,每間入圍學校選出K1、K2及K3學生各一名,(兩歲多至五歲)分組在台上對賽,以淘汰制選出最終勝出者。對我而言,不論怎樣友善,都產生反感,如果當今世界,該如此『教育』小朋友知識?我真的生錯了時代! 讓大家看看統一後的廿一世紀德國,歐盟中流坻柱,文明先進的社會,怎樣教育下一代,尤其幼兒。 德國幼稚教育強調兩個方面:一是事實與環境教育。二是實際生活與家政教育。 世球生病了,日語常用『公害』二字形容人類正在污染地球,下一代怎面對?德國幼兒已教育對周圍環境感到興趣及責任,直接觀察體驗自然。引導接觸自然,欣賞自然,從少知這個人類大責。看,教幼兒教導收拾及整理垃圾,香港家長怎想?教子弟做垃圾佬乎?這正是意識上大不同了。 實際生活上的必須具備的技能。如穿衣,熟悉使用各種玩具,認識每年的重要事件,掌握家務勞動技能(整理房間、洗衣做飯等),熟悉交通規則,學習一些儀器使用(收錄機、煎烤箱),對緊急情況作出反應。這些都是他們實用的生活技能,總不會連縛鞋帶也須佣人幫忙吧。記得五十年代唸幼稚園,沒有課本的,老師教導生活上的技能,如廁衛生,身體衛生,集體生活的規矩,如何做一個有禮貌的小朋友,如何對父母兄弟姊妹、同學老師,怎樣對待工人,店舖及服務員。後來知道這一切都是:倫理教育,責任心、是非心、誠信心都是這個一張白紙時代烙印在小朋友心底的。 正如參加比賽某校長所言,注重德育重於常識。那時,兩年制幼稚園教什麼文化知識?記得沒有英文,連廿六個字母也不教。中文只在高班教一些實用字,例如:父、母、兄弟、手足等,沒有超過十劃漢字喲!他日應考(都是名校),主考拿出生字卡問考生,正是這些字。主要看這位小考生的態度、禮貌,衣服鞋襪頭髮衛生,以及懂得應對。 中國孩子必要遵行中國傳統的生活態度:知所進退,知道處身什麼環境,面對什麼人,作出什麼行為及發出什麼語言,現代話是:『扮演什麼角色』。這要從蒙童時代開始授與的。 或者認為,上述的話十分封建,不合時宜,今天香港社會已不是五六十年前的社會了,不能『輸在起跑線』,而且,所所名校都嚴格篩選『精英兒童』入讀,趨勢是一年級生的補習老師已教三年級的課文。家長出盡八寶加強『填鴨式』灌輸,期望子弟能出人頭地,成為菁英中之菁英! 將來便可一世衣食不憂,好好過活。經營的學校也順從『顧主』家長心意,為難了這些幼兒。你同意這種教育嗎?

星期六, 7月 19, 2014

Are you raising nice kids? A Harvard psychologist gives 5 ways to raise them to be kind

Washington Post - July 19, 2014 Amy Joyce ,editor and a writer for On Parenting. Earlier this year, I wrote about teaching empathy, and whether you are a parent who does so. The idea behind it is from Richard Weissbourd, a Harvard psychologist with the graduate school of education, who runs the Making Caring Common project, aimed to help teach kids to be kind. I know, you’d think they are or that parents are teaching that themselves, right? Not so, according to a new study released by the group. About 80 percent of the youth in the study said their parents were more concerned with their achievement or happiness than whether they cared for others. The interviewees were also three times more likely to agree that “My parents are prouder if I get good grades in my classes than if I’m a caring community member in class and school.” Weissbourd and his cohorts have come up with recommendations about how to raise children to become caring, respectful and responsible adults. Why is this important? Because if we want our children to be moral people, we have to, well, raise them that way. “Children are not born simply good or bad and we should never give up on them. They need adults who will help them become caring, respectful, and responsible for their communities at every stage of their childhood,” the researchers write. The five strategies to raise moral, caring children, according to Making Caring Common: 1. Make caring for others a priority Why? Parents tend to prioritize their children’s happiness and achievements over their children’s concern for others. But children need to learn to balance their needs with the needs of others, whether it’s passing the ball to a teammate or deciding to stand up for friend who is being bullied. How? Children need to hear from parents that caring for others is a top priority. A big part of that is holding children to high ethical expectations, such as honoring their commitments, even if it makes them unhappy. For example, before kids quit a sports team, band, or a friendship, we should ask them to consider their obligations to the group or the friend and encourage them to work out problems before quitting. Try this • Instead of saying to your kids: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is that you’re happy,” say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is that you’re kind.” • Make sure that your older children always address others respectfully, even when they’re tired, distracted, or angry. • Emphasize caring when you interact with other key adults in your children’s lives. For example, ask teachers whether your children are good community members at school. Advertisement 2. Provide opportunities for children to practice caring and gratitude Why? It’s never too late to become a good person, but it won’t happen on its own. Children need to practice caring for others and expressing gratitude for those who care for them and contribute to others’ lives. Studies show that people who are in the habit of expressing gratitude are more likely to be helpful, generous, compassionate, and forgiving—and they’re also more likely to be happy and healthy. How? Learning to be caring is like learning to play a sport or an instrument. Daily repetition—whether it’s a helping a friend with homework, pitching in around the house, or having a classroom job—make caring second nature and develop and hone youth’s caregiving capacities. Learning gratitude similarly involves regularly practicing it. Try this • Don’t reward your child for every act of helpfulness, such as clearing the dinner table. We should expect our kids to help around the house, with siblings, and with neighbors and only reward uncommon acts of kindness. • Talk to your child about caring and uncaring acts they see on television and about acts of justice and injustice they might witness or hear about in the news. • Make gratitude a daily ritual at dinnertime, bedtime, in the car, or on the subway. Express thanks for those who contribute to us and others in large and small ways. 3. Expand your child’s circle of concern. Why? Almost all children care about a small circle of their families and friends. Our challenge is help our children learn to care about someone outside that circle, such as the new kid in class, someone who doesn’t speak their language, the school custodian, or someone who lives in a distant country. How? Children need to learn to zoom in, by listening closely and attending to those in their immediate circle, and to zoom out, by taking in the big picture and considering the many perspectives of the people they interact with daily, including those who are vulnerable. They also need to consider how their decisions, such as quitting a sports team or a band, can ripple out and harm various members of their communities. Especially in our more global world, children need to develop concern for people who live in very different cultures and communities than their own. Try this • Make sure your children are friendly and grateful with all the people in their daily lives, such as a bus driver or a waitress. • Encourage children to care for those who are vulnerable. Give children some simple ideas for stepping into the “caring and courage zone,” like comforting a classmate who was teased. • Use a newspaper or TV story to encourage your child to think about hardships faced by children in another country. 4. Be a strong moral role model and mentor. Why? Children learn ethical values by watching the actions of adults they respect. They also learn values by thinking through ethical dilemmas with adults, e.g. “Should I invite a new neighbor to my birthday party when my best friend doesn’t like her?” How? Being a moral role model and mentor means that we need to practice honesty, fairness, and caring ourselves. But it doesn’t mean being perfect all the time. For our children to respect and trust us, we need to acknowledge our mistakes and flaws. We also need to respect children’s thinking and listen to their perspectives, demonstrating to them how we want them to engage others. Try this: • Model caring for others by doing community service at least once a month. Even better, do this service with your child. • Give your child an ethical dilemma at dinner or ask your child about dilemmas they’ve faced. 5. Guide children in managing destructive feelings Why? Often the ability to care for others is overwhelmed by anger, shame, envy, or other negative feelings. How? We need to teach children that all feelings are okay, but some ways of dealing with them are not helpful. Children need our help learning to cope with these feelings in productive ways. Try this Here’s a simple way to teach your kids to calm down: ask your child to stop, take a deep breath through the nose and exhale through the mouth, and count to five. Practice when your child is calm. Then, when you see her getting upset, remind her about the steps and do them with her. After a while she’ll start to do it on her own so that she can express her feelings in a helpful and appropriate way.

星期五, 7月 11, 2014

書展贈興

劉天賜2012年寫的贈興文 書展贈興 每年書展,例必人山人海,整個灣仔北熱鬧起來,比首長訪問更加『好』氣氛。 有趣的問題是:香港人不是『書蟲族』,缺乏閱讀書籍生活習慣,家中或有報章、八卦雜誌,而沒有書櫃,不似外國如德、日等國,人人家中有書房,客人以看書為交誼話題。英、美、法等國書店,佔地頗大,各類書籍出版繁榮,偏鋒類書籍亦大有銷路,反映出:外地看書風氣的確普遍。人們渡假,在交通工具中,沙灘泳池旁,皆手執一本小書,享受閱讀樂趣,消閒以看書為樂,入睡前亦以看書平伏一天煩惱,知識乃快樂之源。香港旅客正忙於水療、按摩、購物,一天六餐吃過不停了。 然而,不是『書香之香港』,竟每年錄得六十、七十萬人次入書展,奇乎? 當年,有青少年通宵在會展門外等候,令人感動。卻原來他們是搶入去爭購漫畫社出產有限發售的『武器紀念品』,可炫耀同儕,又可圖利的,與好看書完全無關,迫爆玻璃門,咎由自取。及後,又有『(口靚)模』寫真集出現,也令會場多了吸引力,可惜並不是一本好書帶來位吸引力,只是好事之徒俗興而已。 書展發展至此,提升港人看書興趣,發展出版事業等等口號,受到嚴重考驗了。一個地方閱讀風氣乃因該地社會文化的氣氛做成,不是由政府官員被派到所謂『文化局』便可倡導文化事業及出版事業的。因為搞文化的原來不是『文化人』,只是閉門造車者,技術官僚而已。『文化產業』四字好聽好講,人人以為可成為本少利大無煙工業之一,如今天的韓國大賺外快,殊不知道,文化產需要國家社會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蘊,加上言論、出版自由,民風好雅,再加上政府間接直接的鼓勵政策,如免減創作人的入息稅,出版社的利得稅,在國際上推動本土文化特色等等工作。 今天香港的『文化產業』、『文化事業』不過是絕地求生的中小企生產工作,每年書展,似大型銷書市場,而推銷的多是『俗市場』副產品。市面興講飲食,則大量食譜出籠,興瘦身,則大量減肥書面世,搞噱頭,明星效應,圖牟急利。 每當文化產業受利用成牟利工具時,即失去了文化光彩,意義也薄弱。而文化作為大城市『裝飾外衣』,要興建什麼偉大的文化區、地標等想法,也會是金玉其外,敗絮其中,卒成負資產,聽養老鼠而已。 如果政治利用文化作為政權宣傳,侵佔一份話語權,增大影響力,一切為政治服務,則不是真正文化活動,乃是政治活動,為政權向人民洗腦了。

星期二, 3月 04, 2014

每件作品都是用盡全力、拿命拚出來的

設計像跑馬拉松 須用盡所有力量 其實,金炫創作虎多利時,有一段很少人知道的祕辛。當時的他,近乎三個月都沒時間睡覺。沒想到,交完稿那一刻,他馬上就在路上昏倒了,被人揹著去醫院,住院一個禮拜。 金炫說,每次奧運中的馬拉松比賽,第一名選手抵達終點、興奮地拿著國旗在運動場上繞場兩圈時,他心中總是有一個疑問:「既然有這個體力還可再跑兩圈,為什麼不把這個力氣全部用在馬拉松上?就算縮短零點幾秒都可以!」

獨家專訪首爾市長 朴元淳

我想把首爾打造成「有意思極了」的城市
今年58歲的首爾現任市長朴元淳,2011年10月以無黨派黑馬之姿,擊敗執政黨大國家黨,贏得選舉。無黨派的他,在許多首爾年輕人心目中是一個「非典型的政治人物」。擔任公民運動與人權律師出身的朴元淳,將「聆聽」做為最重要的執政理念。他強調,「首爾真正的市長,其實是每一位市民。」這位市長有多特別?從踏進市政府第一刻,就可以感覺到。在他任內落成的新市政廳,門口就樹立著一個大耳朵的裝置藝術,代表傾聽人民聲音。大廳指示牌也寫著「市政『聽』」,意義深遠 市府員工可自行設計專屬名片 接著,官員遞上的名片,每個人的排版樣式和字體都不同。當記者詢問為何差很大時,首爾市府海外媒體組媒體擔當官韓娜莉稀鬆平常地說:「因為我們可以自己設計名片啊!」原來,從表徵每個人身分的名片開始,朴元淳就讓公務員發揮創意與風格,甚至比絕大多數私人企業都還要開放。 走到市長辦公室時更是令人大開眼界,每一個角落都有一段與市民有關的故事。一進辦公室,映入眼簾的是布滿整面牆的書櫃。只是,這書櫃不是傳統的正方格子,而是特別設計的不規則形狀,歪歪斜斜,大小、形狀都不同,像被地震震過的樣子。朴元淳說明,這些書櫃的格子有大有小、有窄有寬、有正有歪,就象徵社會上有不同的人,包含貧與富、世代之間與意識形態的差異,都必須共存。另一面牆則貼滿數百張不同顏色的自黏式黃色便條紙,每一張紙是一位市民寫下的市政建言。原來在市政廳內有專區提供便利貼與筆,市民想與市長說話,簡單到像留言給同事。 此外,辦公室還放著一幅三格漫畫,三張都是市長臉孔。第一張是黑髮、第二張是白髮,第三張是禿頭。朴元淳笑說,「這就是市長的宿命!剛就任時,我頭髮是黑色的,但為了解決市民的困難,頭髮就變白了,之後,頭髮應該就沒啦!」這位完全擺脫官僚形象的「另類」市長,已於2014年2月宣布競選連任。他帶領首爾的願景如何?請看《遠見》獨家專訪: 從硬體設計轉向生活設計 《遠見》問(以下簡稱問): 問:首爾在2010年被選為世界設計之都。在你任內執行哪些任務讓城市更有文化設計感? 朴元淳答(以下簡稱答): 答:在前任市長任內建造的東大門設計廣場(DDP)即將於3月開幕,將匯聚設計、時尚等產業能量,我們未來會妥善營運,把它做為韓國創業產業的基地。首爾一路走來已經建設了很多硬體,改善城市美感。在我任內,會比較期許自己是一個「社會設計師」(Social Designer),更著重改善「人民生活」的設計。 目前,我們推行了透過環境設計預防犯罪的方案,例如在犯罪率比較高的社區內,將電線桿設計為鮮黃色,並在電線桿上標上號碼。當市民遇到緊急情況求救時,可以迅速告知自己的位置。我們也與民眾合作,將部分住家設為求助點,大門漆上鮮黃色,下方寫著SOS,萬一有人遇到犯罪,可以登門求助。我們也在巷子地上畫了跳房子的格子,設置一些遊樂設施,讓更多人可以在巷子裡玩耍,當巷子的人變多了,犯罪率就會降低。
整體來說,我比較重視一些小小的、無聲的設計來改善生活。 歡迎大家到首爾示威抗議! 問:城市改造時往往會面臨新與舊的衝突與民眾的抗議。首爾市如何面對? 答:首爾當然也會遇到這種情形。市民碰到不喜歡的政策就會反對抗議。例如,市政府曾經在某條馬路畫了斑馬線,引起該條馬路地下商店街抗議,因為畫了斑馬線,人們就不走地下道了。面對類似情形,我提出了「糾紛調解官」的新制度。只要出現糾紛,調解官會與民眾溝通,透過這種制度讓首爾某種程度比較安靜下來。 我個人認為,人民抗議是很正常、理所當然的。夏天時,我們甚至特別製作了專門給抗議者使用的太陽傘遮陽呢!台灣抗議示威的人也可以到首爾市抗議!反正我們有很多海外媒體(笑)。 首爾市政府每年都會在紐約時報刊登一次形象廣告。我有一個初步構想,也許廣告標題可以是:「歡迎世界上每一個示威抗議的人,都到首爾來!」我覺得人民可以自由發表意見,就代表這裡是一個非常積極、活躍、幸福的地方。 問:這樣難道不會造成施政的阻力嗎? 答:如果不聽民眾的聲音,反而會造成更多阻礙,因此不如好好聆聽與溝通,找出解決方案。透過民眾不同聲音,政府才有發現錯誤的可能,然後改進。但是有時可能是民眾誤解,那麼就必須說明,找到共識。 例如,以前開發一個住宅區時,有位民眾因房子被拆而非常憤怒,在市政府門口進行了一年抗議。我們派專門調解糾紛官溝通,最後達成補貼金和解。後來,此人到別地區開商店,我還參加了他的開店慶祝派對!這就是雙方讓步,找出妥協的案例。 成為讓人高興到要暈倒的城市 問:你期許自己是怎樣不同的政治人物? 答:我認為應該好好照顧市民,知道市民需求,再把需求變成政策。因此我喜歡親自接觸民眾,聽取他們的訴求。希望所有的行政過程,市民都可以參與。我們也對外透明公開。只要進入市政府網站,就能看到行政及預算等多達5萬多份官方文件。更是會為了一項政策開幾百次會議,只為徵求各領域民眾意見。因此,首爾可以說是市民參與的王國,還因此獲得聯合國公共行政獎大獎。 問:首爾的願景為何? 答:我的夢想就是把首爾打造成一個「有意思極了!」的都市。我甚至會開玩笑說,應該把首爾打造成讓人開心到暈倒的城市。同樣是丟垃圾,(編按:這時朴元淳離開訪談桌,到辦公室的角落拿出了一個特殊籃球框造型的垃圾桶放在桌上。朴元淳請幕僚示範,丟垃圾如何「擦板」投籃入桶。)如果,首爾每個建設都能夠像這樣,帶給生活在其中的人一點樂趣,這樣不是很好嗎?

星期四, 2月 20, 2014

小孩子的志願

20/02/2014 現在的小孩子有甚麼志願,看四個組合選擇: A、飛機師-便利店員-小廚師; B、消防員-海關員-小廚師; C、機場特警-空中服務員-主播; D、太空人-外科醫生-時裝演員。 你有甚麼發現嗎?我發覺似乎都是電視劇當主角的職業。譬如從前,志願都是社會上有地位的職業,發「三師」:醫生、律師、會計師。有型有款的,想做警察、飛行員、空中小姐、消防員。因香港華人任軍官者少,鮮有志願當兵準備為國犧牲的。 今天,聽到志願成為首富、香港小姐、社交名人、貪官、大腕、闊少、闊少奶、名女人等,都凸顯出這個社會普遍的價值觀,差不多以「名」「利」掛帥。而名利並不是難得之物,都有僥倖得來之心。這都不是志願。 人之立志,乃因有正大光明的價值,希望能夠達到,願望是表示對正面價值追求並且渴望獲得。如果家長、老師不接受以上所說的立志原則去教導孩子,任由他們胡亂表示價值觀,則會害了他們一生呀! 劉天賜個人專頁

星期二, 2月 11, 2014

寬容

11/02/2014 很多社會「知名人士」,包括青春藝人都說對政界人士包容。然而,寬容是一種美德,卻是另一種毒藥。日常親人朋友都重恕,能容人。然而,恕字有先決的條件,父母恕子女,老師恕學生,都是先令他們知錯。知錯是大智慧,知是非,知善惡,不麻木。知錯能改,善莫大焉。 如果知錯便可以寬容了。死不認錯,一錯再錯,錯而不改,不悔,文過飾非,以一個謊言掩蓋另一個謊言,種種頑強不知錯的行為,後面一定有更大的原因,且不可告人。這些都不可以寬容,不能輕易原諒。 權力愈大,受權力影響的人便愈多,這些貴人的品格也愈要求高尚。這便是要求他知是非、明善惡、有勇氣、有道德勇氣敢作敢為。對錯事承認,改過,則我們小市民當可寬容待他了。 香港地的怨氣太重,很多時便是「是非不分」,太重利害關係了。因為別人知錯而寬容他則是善,為了自己利益而寬容別人之錯,乃是惡。 劉天賜個人專頁

不是言論沒有言論自由

10/02/2014 常有人力爭「言論自由」,這種自由我們不可缺的。然而,首先要了解何謂「言論」。「人人有權在不受干涉下持有意見及主張」,及「每個人都有權利自由發表主張和意見,此項權利包括尋找、接收和傳遞資訊和思想的自由,而不分任何媒介和國界。這些權利附有特別責任及義務,行使時必須尊重他人權利或名譽,確保國家安全及公共秩序不受影響。」 留意:主張和意見兩個關鍵字眼。主張、意見都有層次的,必須與時代及所處空間的道德有關係。譬如,太平之世不可以主張「殺人乃正常行為」,戰爭中「殺敵」乃人民之責。 國家、政權兩概念可區分清楚,愈愛國家則愈要區分是與非、善與惡。言論為惡張目的,有「自由」發表,則更有自由分對。具有是非、善惡的區分能力,才好說言論自由。那些胡說八道歪理,根本不是言論,壞主張、壞意見而已。 劉天賜個人專頁

星期四, 2月 06, 2014

令才女一生傾心的兩種方法

博客搏擊 | 微博傳情 | 發表於 2014年02月5日 有人曾將兩位中國近代「才女」林徽因(圖)和張愛玲進行比較,然後慨嘆說:為何才氣比林徽因要大得多的張愛玲婚姻是失敗的,而林徽因的婚姻生活卻是那樣讓人羨慕? 說到林徽因的婚姻,必須要說到徐志摩。徐志摩對林徽因着迷時,他的妻子張幼儀千里迢迢來尋他來了。張幼儀告訴他,自己已有他的骨肉了。他居然說:去打掉吧。妻子說:聽說有人因打胎死掉的。徐志摩這時說了一句「挺富哲理」的話:還有人坐火車死掉的呢,難道你看到人家就不坐火車了嗎? 也許就是這樣一件事,讓林徽因下定了離開徐志摩的決心。林徽因是才女,她當然也會愛上徐志摩這樣的「俊才」,愛他的俊朗瀟灑,愛她的浪漫,愛他的詩才橫溢。但她絕不會把這些放在第一位。那她又會將什麼放在第一位呢?要回答這個問題,就要說到另一個男人,即與她一生相廝守的梁思成。 林徽因在建築設計上自有天賦異稟,可她最初在與梁思成一同工作的日子,畫着畫着就做別的去了,這時,梁思成會一聲不吭的為她畫完。就是從這細枝末節的事情上,林徽因這個「小女子」窺見了梁思成這個「大男人」的氣度與襟懷。 抗戰期間,梁思成固守在貧窮的李莊,林徽因不畏艱難緊緊相隨。那時,梁思成的脊椎病使他必須穿上鐵馬甲才能坐直,體重也從70公斤下降到47公斤。可就是在這種情況下,他居然筆耕不輟。 這時身體也差強人意的林徽因,為梁思成的身體擔憂,更是不停地咳血。在勸說梁思成未果的情況下,她也就與梁思成一道投入到了著述中。就是在糧食匱乏、沒有電、臭蟲橫行的李莊,兩人每天幾乎都要伏案工作到深夜。到抗戰勝利時,他們寫出了11萬字的《中國建築史》。 也就是在這段日子,有外國友人邀請他們去美國,梁思成卻拒絕了。他說:「中國在受難,要與自己的祖國一起受苦。」如果說這樣的事情已讓大家對梁思成心生大大的敬意,那麼還有一件事讓人的靈魂更是受到震撼了。 1944年,美國要中國為他們提供中國日佔區需要保護的文物清單及地圖,以免盟軍轟炸時誤加損傷。這個任務也就順理成章的落到了時任中國戰區文物保護委員會副主任梁思成的身上。讓人沒想到的是,梁思成竟將這事管到了日本的國土上——他要求盟軍不轟炸日本的京都與奈良。 本來,梁思成與日本不光有國恨,而且還有家仇。他的弟弟梁思忠,林徽因的三弟林恒就死在日本人槍口下。可他還是提出了這樣的建議。他說,要是從我的感情出發,我是恨不得炸沉日本的。但建築絕不是某一民族的,而是全人類文明的結晶。 有人說,不要以為他這是迂腐,你的胸中一定會有著另一種感覺,那就是——高貴!高貴到野獸也無法奪去他胸中的仁愛與責任。 由此我們也就知道了,林徽因所追求的是一種在仁愛前提下有擔當的男人。而事實上是,梁思成不僅僅是對妻子兒女家庭的擔當,還更是對世界文明對人類進步的擔當——一種高尚的猶如巍巍大山浩瀚大海般的擔當。 而張愛玲呢,儘管胡蘭成是一個漢奸,她卻看不到他的人格的殘缺,只注意到他的風流倜儻,機敏有趣。說什麼:「見了他,我變得很低很低,低到塵埃裏。但她心裏是喜歡的,從塵埃裏開出花來。」這樣的花是開了,可那只能是結出一串又苦又澀的壞果子的花。 她的朋友就曾有這樣的回憶:一天,她的朋友去看她,發現張愛玲穿了一件袍子,快樂異常,忍不住說這是胡蘭成掙了錢給她買的。她的快樂,是要讓朋友知道自己的男人也是能養自己的。是的,張愛玲也是喜歡胡蘭成有所擔當的。可那樣的擔當只因自己擇偶觀上的本末倒置,使得其可望而不可及。誰都知道,大多時候,胡蘭成是靠張愛玲的錢養的。 由此,我們似乎還可以想像到,當年林徽因在見到徐志摩時,與張愛玲見到胡蘭成的感覺大約沒什麼兩樣。可兩個人的擇偶觀迥然不同,也就有了後來的幸與不幸。 其實科學家說,人是唯一一種接受暗示的動物,和什麼樣的人在一起,就會把你變成什麼樣子。一生中有三種人會不斷的給你暗示,用行為影響你,他們是老師,朋友,和伴侶,良師益友可以有很多,但伴侶只能一個,一定要為自己負責任,因為這件事情決定你一生的高度。選個有品格的人做伴侶,這個問題無關男女都一樣。

石榴

石榴多籽,所以自古以來石榴就是多子多孫的象徵。2012年,英國瑪嘉烈王后大學(Edinburg Queen Margaret University)做了有關石榴的科研,發現石榴的確可以改善男女的性腺荷爾蒙。志願者有60個,包括不同性別和不同年齡,他們的唾液樣品每天收取3次,尿液樣品24小時收集。調查結果是石榴有強大的抗氧化作用,可以提升睾酮。睾酮男女都需要補充,是一種性荷爾蒙。女性的腎上腺和卵巢中分泌少量睾酮。睾酮水平對男女的性慾很重要,對男女的生育很重要。睾酮對加強男女的骨骼和肌肉力量很重要。志願者連續兩周每日飲石榴汁,發現他們的性荷爾蒙明顯增加,男性的鬍子更濃密、聲音更沈厚,男女的性慾都增加,女性的骨骼和肌肉變得強壯。由於石榴汁容易被身體吸收,從唾液中看到,唾液睾酮在一開始就提升,提高平均24%。 土耳其Firat University也做過類似的科研,科研結果是發現石榴可以提升睾丸素,改善精子質量。 石榴汁每天喝150毫升到500毫升,就是大半水杯到兩水杯的量。建議空肚喝會更有效。 如果買到新鮮的石榴果自己榨汁最好,把石榴橫切開,把紅色的籽用湯匙挖出來,去掉白色的纖維(否則會很苦),打汁後過篩籽的皮殼。